截至去年6月 中国超过9亿人使用网络支付
你不需要带钱包,更不用说银行卡了。你想买什么?只要你移动手机,你就可以立即完成付款,避免找零的麻烦。近年来,网上支付已成为最常用的支付方式之一。
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最近发布的报告,截至2022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为10.5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74.4%。其中,网络支付用户规模为9.04亿,比2021年12月增长81万,占网民总数的86.0%。绝大多数用户使用手机完成的移动支付,中国移动支付的整体市场覆盖率位居世界
。
移动支付如何更安全?
移动支付用户达到9亿。谁最喜欢刷手机?最常用的是什么?移动支付方便快捷,但安全隐患令人头疼。在移动支付过程中,人们普遍存在哪些容易导致风险的坏习惯?移动支付的高风险群体是谁?在享受便利的同时,我们如何保护我们的财产?接下来,让我们问到底。
移动支付最常用于哪些用户和消费场景?
让我们来看看谁最喜欢在消费时使用移动支付?
中国银联与17家全国性商业银行联合开展了2022年移动支付安全调查活动。根据调查结果,男性每天使用移动支付的平均频率高于女性,年轻人使用的频率高于老年人。35岁以下80%的人每天使用移动支付。围绕居民日常生活的“商店、便利店、餐厅”、“小贩、蔬菜市场水果店”、“水、电、煤、网费”三个基本场景是移动支付最常见的场合。
中国银联风险控制部总经理 单长胜:在日常消费场景中,居民使用移动支付表现活跃,外卖、手机充值、虚拟产品交易、医疗、直播购物等新场景的交易比例明显增加。60岁以上群体在网上购物的人数比例增加,生活便利性进一步提高。
除了日常消费,本次调查还有一个新的支付场景,就是点外卖。其中,35岁以下是使用移动支付点外卖的高频人群, 55岁以上移动支付点外卖的比例不到35%。这些人更有时间,更注重养生,愿意自己做饭。
哪些不良使用习惯容易导致移动支付风险?
移动支付的普及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也存在与个人信息和财产安全相关的风险和隐患。日常使用中常见的坏习惯是什么,容易导致风险?
调查数据显示,每个用户在日常使用手机支付时,平均有1.2种不安全行为习惯。发生率更高
的三种不安全行为是“在网站/APP中设置记忆密码或自动登录”、“在连接公共wifi时支付”和“所有支付密码都相同”。
令人欣慰的是,与2021年相比,人均不安全行为数量下降了0.8左右。“所有支付密码都是一样的”、“有优惠促销的二维码会尝试扫描”、“换手机时不删除银行卡保留的敏感信息”等问题的发生率明显下降。但调查还发现,在手机上安装安全防卫APP和开启移动支付保护功能的人在整个人群中的比例仍然很低。特别是女性和55岁以上人群在移动支付安全方面缺乏自我保护意识。
腾讯金融研究院副院长腾讯金融研究院副院长 孙晓:最常见的是所有平台的支付密码都是一样的,这些情况都是一些不安全的行为。我们经常在日常宣传中提到,但我们的大多数用户仍然没有提高足够的警惕,通常没有资本损失,感觉没关系,但一旦资本损失后悔。
业内人士提醒,如果设置了自动登录并记住密码,更好
在软件设置中解除。此外,在选择密码时,更好
选择字母 数字 符号的组合增加了安全性。
移动支付高风险人群是谁?
从青少年到青少年,可以说,只要有智能手机并打开相应的功能,每个人都可以成为移动支付的用户。那么,在9亿庞大用户中,谁属于高风险群体,风险点在哪里呢?
调查发现,尚未走出校园的学生群体具有频繁社交、多元化信息交互渠道、尝试新事物等特点。他们在使用移动支付时往往面临更高的风险,更容易成为网络欺诈的目标受害者。
招商银行信用卡中心助理总经理 芦笋:00后学生风险防范意识差,更容易相信他人。他们在“网络博彩”、“兼职刷单诈骗”、“网络平台抽奖扫码诈骗”、“有优惠促销的二维码会尝试扫描”等问题上的风险高于其他群体。
与年轻人不同的是,虽然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和消费场景很少,但由于对新事物的接受度低,信息滞后,他们在面对各种侵权和网络欺诈时缺乏敏感性,不知道如何有效地保护自己。
招商银行信用卡中心助理总经理 芦笋:60岁以上群体对银行卡销售的非法性认识不足,容易遇到虚假药品、保健品欺诈,实际损失较高。
当老年人接收外部信息时,他们更依赖短信、路边口号、海报、电视等更传统的渠道。下一步是提高老年人的自我保护能力,加强高风险人群的反欺诈宣传。
网络电信诈骗案件频频发生 谁易中招?
近年来,随着移动支付的迅速普及,许多相关的网络电信欺诈案件也出现了高发病率。哪种网络电信欺诈最容易被招募,谁更容易被欺骗?
调查显示,在各种电信诈骗中,收益回报诈骗、情感爱心诈骗、虚拟新闻诈骗排名
。25岁以下的年轻人和学生是情感爱心诈骗受害最严重的人。面对这样的诈骗,男性更容易上当受骗。超过10%的男性用户说他们遇到过。
去年5月,广州江门警方破获了一个特大的电信网络诈骗团伙,摧毁了21个犯罪窝点,逮捕了436名嫌疑人,冻结了103个银行账户和1000多万元。
在涉案嫌疑人中,许多大学生被犯罪团伙聘为“键盘手”,伪装成高质量的单身女性,利用网络社交工具与受害者谈恋爱、谈恋爱等方式培养感情。第四至第六天,“键盘手”引诱受害者在直播平台上充值赠送“礼物”。直播期间,该团伙扮演女主播的追求者,使受害者嫉妒并与消费进行比较。随后,“键盘手”以PK为由鼓励受害者充值,从而实施电信诈骗。
江门市公安局刑警支队 唐警官:在此提醒广大市民,网上交友要谨慎,不要轻易相信陌生人,尤其是涉及金钱交易要三思而后行。
近年来,虚拟货币的暴涨暴跌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围绕虚拟货币投资的新骗局层出不穷。
最常见的手段是,犯罪分子将人拉入所谓的股票推荐组或投资顾问组作为投资顾问。群里的“老师”不断推荐某个平台的虚拟货币,声称未来会有几十倍的回报,甚至冒充大型金融投资机构为自己背书,提高自己的专业性和可靠性。进入群后,受害者往往会先观望一段时间。此时,犯罪分子伪装的其他“投资者”将在集团中曝光自己的收入。之后,受害者会尝试小额购买虚拟货币。受害者逐渐觉得平台安全后,犯罪分子会迅速关闭投资平台,解散投资群体,收获投资者的所有资金。
建设银行信用卡中心副总经理 蔡丽华:虚拟货币投资属于非法交易,其交易过程完全不透明。然而,由于一些人认为虚拟货币的价格波动是一个短期致富的机会,它最终落入了罪犯精心设计的非法交易陷阱。我们建议投资者放弃快速致富的错误概念,抵制非法交易平台的交易,通过
监管的合法渠道进行投资和交易。
遇到诈骗后
时间该怎么办?
在日常使用移动支付的过程中,一旦发现自己被骗了,
时间该怎么办才能保全自己的财产,或者把损失降到更低
?
根据中国银联的调查报告,在意识到自己被骗后,“拨打110报警热线”是选择最多的应急措施,占33.7%。21.3%的受访者选择“拨打银行客服挂失卡”,19.2%的受访者选择在政府机构网站上举报信息。然而,由于各种原因,仍有33.4%的受访者在遇到欺诈后没有采取任何措施,这在45岁以上的老年人中更为常见。这也意味着他们更有可能因为不了解补救措施和寻求帮助而无法及时止损。
中国银联风险控制部总经理 单长胜:遇到诈骗后,首先要回忆自己被骗的全过程,准确记录自己提供了哪些个人信息,哪些付款账户可能有风险,资金实际损失去向等。其次,应立即拨打110报警,报告自己被骗的全过程和资金下落。根据案件情况,警方将采取紧急措施,更大
限度地挽回被骗损失。最后,通知相关账户开立银行或相关第三方机构。有关单位将根据情况对涉及的账户和相关账户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为警方追踪和挽回损失创造有利条件。
中国人民超过9亿人使用网络支付
点击量:12发布时间:2023-02-23 12:59:18